十堰市十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截至10月30日晚間,A股中的汽車上市公司均完成了2023年前三季度的業績披露。從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北汽藍谷等披露的業績情況來看,在“價格戰”的互卷競爭下,“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成為了行業普遍現象。這當中,有部分車企呈現營收凈利潤雙降的情況,進一步透露出行業競爭的白熱化。
盡管如此,從第三季度的情況來看,多數車企的凈利潤有所提升,對前三季度的凈利潤貢獻顯著。這也反映了前期“價格戰”對企業利潤侵蝕的情況在減退。另一方面,多家車企也在積極發布更加高端的產品,以提升產品溢價。
此外,商用車市場的回暖也是一大亮點。安凱客車、宇通客車、江鈴汽車等商用車企均實現了營收凈利的雙增長。其中,宇通客車前三季度凈利潤實現了7倍增長,透露出商用車市場回暖的信號。
市場分化明顯
“十一”長假結束后,汽車全產業鏈股價持續走強。其中,華為汽車板塊連續大漲,進一步催化了市場的升溫情緒。國金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十月車市熱度溫和延續,行業智能化進程再加速。國金證券判斷,未來三年,汽車電動化將邁入一個中期銷量預期逐步上修的階段,增速近似2019年-2022年。
業內人士判斷,十月份汽車板塊的升溫,是前三季度市場深度調整的結果,部分車企已在一、二季度實現了蓄力,從第三季度到年底,才有望進入銷量和業績兌現的爆發階段。
受“價格戰”等因素影響,長城汽車、廣汽集團、北汽藍谷等車企的三季報,都透露出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其中,長城汽車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95.04億元,同比增長20.13%;歸母凈利潤49.95億元,同比下降38.79%;廣汽集團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76.56億元,同比增長22.11%;歸母凈利潤45.11億元,同比下降44.05%。
同樣的營收增幅,趨近的凈利潤降幅,側面反映了多數乘用車企在這一輪“價格戰”之下凈利潤被侵蝕的現實情況。
更有一些車企,前三季度的經營壓力顯著,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了下滑。上汽集團的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79.7億元,同比下降0.44%;實現歸母凈利潤114.07億元,同比下降9.82%;賽力斯的2023三季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營收166.8億元,同比下滑27.86%,凈虧損22.94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年初的“價格戰”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車企的利潤,也擾亂了市場競爭。即便是沒有主動通過降價形式參與其中的車企,也不可避免地在其他方面“卷”起來了。
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長城汽車堅決不打“價格戰”,而是要打“技術戰”“品質戰”“服務戰”,因此在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不斷地對研發、營銷、經銷體系加大投入,及時調整產品推出節奏,而這些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前兩季度的業績表現。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第三季度,長城汽車的凈利潤達到36.34億元,同比大漲41.94%,占前三季度凈利潤的七成。穆峰認為,單季度業績的爆發,也印證了長城汽車前期投入的成果。
盡管汽車市場越來越來卷,仍有不少車企在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了營收、凈利潤雙增長,這也進一步說明,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分化正在悄然展開。
長安汽車2023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82.06億元,同比增長26.78%,凈利潤98.82億元,同比增長43.22%。
同樣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的還有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比亞迪2023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222.74億元,同比增長57.75%;凈利潤213.67億元,同比增長129.47%。
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比亞迪方面表示,盡管三季度行業競爭加劇延續,公司憑借不斷提升的品牌力、持續擴大的規模優勢和強大的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實現了盈利持續向好,展現了公司的韌性。
商用車市場回暖
與乘用車市場的劇烈分化不同,商用車市場則從此前的谷底反彈,市場逐漸升溫。銀河證券汽車分析師石金漫認為,今年前三季度,乘用車板塊受到行業價格戰影響,盈利能力短期承壓,而商用車銷量伴隨經濟復蘇觸底反彈,業績則隨之大幅好轉,同時這也驅動著整個板塊走出獨立行情。
近期,多家商用車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報,也透露出市場回暖的信號。一汽解放、福田汽車、中國重汽、宇通客車等商用車企均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其中,一汽解放、福田汽車、宇通客車的凈利潤增長顯著。
公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一汽解放凈利潤4.12億元,同比增長163.21%;福田汽車凈利潤7.89億元,同比增長227.49%;宇通客車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增長703.09%。
對于業績的增長,一汽解放方面表示,主要是受益于商用車市場行業需求回暖的影響。同時,報告期內,公司持續提升產品力,著力各細分市場均衡發展,天然氣重卡擴大銷量,海外出口再創新高,均促成了公司凈利潤的增長。
可見,商用車企業績全面飄紅的原因,不僅與自身發展有關,還與市場環境的總體變化密不可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9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90.7萬輛和293.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9.8%和18.3%。在商用車主要品種中,與上年同期相比,客車、貨車產銷均呈兩位數較快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出口方面,商用車板塊增勢迅猛,1-9月國內商用車出口54.9萬輛,同比增長30.2%。華泰證券分析稱,今年全年,商用車行業有望保持國內溫和復蘇,出口持續強勁的增長的勢頭。
研發投入普遍攀升
盡管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場競爭異常白熱化,但多數車企在激烈競爭之下,仍然沒有放棄對研發的持續投入。包括廣汽集團、長城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等在內的車企,均在不斷提高研發費用,以提升核心競爭力。
財報顯示,今年1-9月,長城汽車累計研發費用55.02億元,同比增長16.89%;廣汽集團累計研發費用13.11億元,同比增長38.44%;長安汽車累計研發費用為45.43億元,同比增長31.99%。
向來在技術上投入“絕不手軟”的比亞迪,今年1-9月的研發費用再創新高。財報顯示,前三季度比亞迪累計研發費用為249.38億元,同比增長129.42%。
談及如此高昂的研發投入究竟投向何處,多數車企給出的答案都圍繞著兩個關鍵詞展開,即“電動化”和“智能化”。而從目前的市場競爭情況來看,多數企業均將目光瞄準到了智能化領域。
比亞迪集團首席科學家廉玉波表示,在比亞迪的技術儲備上,智能化是核心一環。在他看來,車企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智能化應該與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體驗緊密結合在一起。
因此,這也更加考驗企業的投入和技術實力,更考驗企業對用戶理解的軟實力。
重慶長安汽車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及項目管理部總經理賴薪酈也向證券時報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表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下半場一定是智能化,這需要車企強化自身在操作系統、車用芯片、底盤電控等領域的核心算法能力,更需要企業理解多合一電驅系統、固態電池等技術。這意味著,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企業必須在當前舍得加強研發投入力度。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一兩個季度研發投入的同比增長,只是車企面向未來競爭進行高額投入的一個“橫截面”。以長安汽車為例,為了在智能汽車時代拔得頭籌,長安汽車明確了到2030年累計投入2000億人民幣用于研發的成本費用的目標。
不止長安,比亞迪、廣汽、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等中國車企,都圍繞著未來的智能化藍圖展開了宏偉的研發計劃。
穆峰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市場和趨勢不會等你,汽車智能化的賽道已經如此明確,長城汽車是本著長期主義的精神在此時不惜一切力量、成本搞研發,核心目標是為了未來做準備。